中文系党支部通过教育部首批“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

发布者:邸平作者:张友燕发布时间:2021-02-26浏览次数:1078


 中文系党支部自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来,在校党委和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中文系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各类文件精神,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典型示范引领群众跟党走,增加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保中文系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做到党建与教学的双丰收。

规范支部组织生活,提升组织建设高度

 中文系党支部2019年度被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作为样板支部是江苏省高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合格组织。支部现有党员26人,其中博士2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4人,是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党支部队伍。

 中文系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书记讲党课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向末端延伸。两年来,支部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防疫开学第一课以及商讨开学、期末中心工作等,先后组织党员大会6次,落实书记讲党课3次,两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对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增强党员“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打响文化三张牌,夯筑硬核好支部

 中文系党支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利用学科和师资优势,打造“明德文化讲堂”,致力于推广和复兴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去。面向1600

 在校留学生,巴哈马、格鲁吉亚等海外孔子学院70余名学员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出系列中华文化课程和HSK汉语教程,深受学员广泛欢迎。提升了国际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多次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拉美中心公众号及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公众号推送。

 二是力促文学素养内化于心。面向校内三万余师生开设系列文学讲座,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师生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所开系列课程在南京江北新区党校和学校周边单位推广。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将“抗疫”主题与中华文化巧妙结合,推出系列信仰公开课,以古人对疫情的认识和成功经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作为、科学抗疫,增强他们抗“疫”必胜信念和文化软实力认同感。

 三是鼓励教师坚守三尺讲台的同时,走进社区街坊,在地方频道、小学课堂上传播文化知识。如付义琴老师应邀参加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向全国亿万观众讲解汉字的来由和演变规律;史华娜老师利用气象科普周活动,为江阴固城中学、浦口区桥林小学学生普及文学作品中的气象小知识;张友燕老师为南京银城小学学生宣传小康知识。


强化交流共建,推动发展融合度

 开展党支部交流共建活动,是依托“走出去”实现党员干部“动”起来,内部向心力“强”起来和服务社会“能”起来的有效举措。两年来,中文系支部先后与江北新区党群办、盘城街道落桥社区、南京师范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团委交流共建,实现了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是校地共建结硕果。与江北新区党群办、新区党校和盘城街道落桥社区开展共建。2020年汛期,党支部应社区需求,积极组织水利、气象专家赴抗洪一线,在河堤上筑起了一道校地联防抢险新防线,先后被江苏经济报客户端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等转载。实现明德文化讲堂系列文化课与政治课植入江北新区党校、社区党员培训课程体系新常态,定期为党校学员、社区党员干部和村民开设党课和文化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支部还组织学生志愿者积极支持辖区“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在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宣传等方面做贡献。

图十六:报报道汛期派专家指导落桥社区党支部防汛抢险工作,《人民日报》、《江苏经济网》、《百度新闻》客户端报道转载

 二是校企、校际共建开新枝。积极推进与江苏经济报社、南京师范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党委、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团委、盐南高新区团委、南京双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交通控股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交流。组织双方党员职工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并以党建共建推进实习实训、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科学调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实践磨砺培养人建构学生成才度

 着眼大学生说、写技能提升,中文系支部积极承办“说普通话,读经典书,诵爱国情”朗诵比赛、研究生汉语国际教学技能大赛,“大学语文杯”演讲比赛、诗词大赛等系列竞赛,助力说写能力提升。近年支部指导本科生参加冰心文学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汉国际教学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并获得喜人奖项。

 验收虽已结束,中文支部将继续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宣传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规范建设、凝练特色、形成品牌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文:张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