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学院语言文学跨学科发展,5月7日下午,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组织召开的“明德·语言文学跨学科高层论坛系列讲座”在长望楼报告厅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作“非人类叙事研究:概念、类型与意义”专题讲座,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院长吴志杰、副院长杜玉生、部分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教师及学生参与讲座。
讲座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院长吴志杰教授主持并致辞。吴志杰院长首先对尚必武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尚必武教授的学术成果,希望在座师生能够抓住机会,通过此次讲座了解非人类叙事研究,促进自己的学习与科研。
首先,尚教授提出自古以来,叙事学家们对于叙事研究的框架和模式,都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从而忽略了大量书写非人类的叙事作品,导致了现有叙事理论的不完整。由此,尚教授引出了非人类叙事研究的主题,提出非人类叙事首先就是为了丰富和发展叙事理论的需要。紧接着,尚教授通过列举巴特、费鲁德尼克、凯瑟琳等人对叙事结构的分析,简要介绍了非人类叙事研究的概念。
尚必武教授作报告
其次,尚教授在“非人类转向”的语境下,考察非人类叙事的基本样式,认为非人类叙事大致有四种类型。其一,自然之物的叙事,主要包括以动物、植物、石头等自然界的存在物为核心对象的叙事;其二,超自然之物的叙事,譬如以神话、传说、史诗中的鬼神、怪兽以及科幻文学中的外星人为主体的叙事等;其三,人造物的叙事,主要包括以诸如钱币、玩具等人类创造出来的无生命物体为主体的叙事;其四,人造人的叙事,主要包括以机器人、克隆人为主体的叙事,这在科幻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尚教授指出,在非人类叙事作品中,无论非人类实体是否有生命,它们都不再是作品场景的一部分,而是作品的人物,即故事的参与者,抑或是作品的叙述者,即故事的讲述者。
随后,尚教授重点论述了非人类叙事的三种基本功能:行动功能、观察功能、叙述功能。还进一步论述了这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涉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人类与非人类共存于同一个世界这一问题的关注,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尚教授提出,关注和研究非人类叙事有助于激发我们对人类何以成为更好的人类,以及世界何以成为更好的世界等问题的思考,这正是非人类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讲座结束后,尚教授还与现场的各位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接二连三地向尚教授提出了一些针对非人类叙事研究的问题,尚教授均耐心作出了解答,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讲座现场
最后,吴志杰院长对尚教授表达了感谢,并作出了总结,鼓励在座的师生多多了解非人类叙事研究,体会学术研究的魅力。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