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语言文学跨学科高层论坛系列讲座 “费孝通谈中国社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邸平作者:图/文:陈慧君发布时间:2021-05-12浏览次数:924

 

为进一步促进学院语言文学跨学科发展, 5月10日下午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组织召开的“明德·语言文学跨学科高层论坛系列讲座”在文德楼N402会议室举办。中国社科院赵一凡教授作“费孝通谈中国社会”专题讲座,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李建波教授以及多名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教师及学生参与讲座。

讲座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李建波教授主持并致辞。李建波教授首先对赵一凡教授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赵教授的学术成果,希望在座师生能够抓住宝贵学习机会,通过此次讲座理解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差异、中国社会制度与欧洲社会制度的异同;以“中美对照,贯通之学”思想为线索,共同探讨费孝通对于中国社会的看法。

讲座伊始,赵教授先列举出五项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差异。农耕文明与航海文明、千古文明与民族国家、家国天下思想与契约社会精神、大一统王朝的千年循环与西方现代性的持续裂变以及科举官僚制、儒家治国传统和欧美科学、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基于此赵教授结合费孝通的作品深刻探讨了其中内容与存在的研究价值。

其次,赵教授从文化差异的分析中指出,晚年时期的费孝通曾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认为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

随后,赵教授立足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置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脉络中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反思,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特点及其对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启示。赵教授强调历史上各民族历经合之又合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在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内在统一。

最后,李建波教授再次对赵一凡教授的出席表达了感谢,并作出了总结。同时,李建波教授希望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的师生能够领会本次讲座的内涵与精神,努力培养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找寻跨学科研究的切入点。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