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号下午,由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和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联合举办的明德文化讲堂第5期讲座在西阶教室如期举行。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教师鲍金华博士作题为“文明传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讲座,带领师生一同领略文字与文明的渊源。本期讲堂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副院长李红主持。
鲍金华老师先向大家讲述了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历史渊源。她说,中国汉字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文字的种类可分为表音、表意文字。她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每个文字的模样。接着,她用生动的故事传说介绍汉字起源,如“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刻契说”等。
她说,以现代科学技术来看,汉字源于原始图画,阐述了图画、文字画、图画文字三个概念。研究汉字的起源离不开考古学的进步,考古学界认为,判断一个文字的来源基础是它最早出现的载体。例如商朝的甲骨文,最早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甘肃大地湾遗址和河南贾湖遗址这两类符号;马家窑遗址、仰韶文化西安半坡、姜寨遗址。
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和以下文字。甲骨文——迄今为止现存最古老而且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有两种说法:晚清的王懿荣和甲骨四堂郭董罗王。金文——象形度高,同时有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的意味,形声字的大量增加。主要记载于食器、兵器、农具上,最有名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内壁铸有497字的长篇铭文。1964年8月25日,为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辉煌成就,发行了一套《殷代铜器》。大篆——线条均匀柔和,整齐,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小篆,又称秦篆,笔画婉转,符号性大大增强,还保存着一定的象形意味,秦朝统一全国文字,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代表作:《泰山刻石》《峄山刻石》。2008年奥运会我国使用小篆代表各类竞技运动。隶书-汉朝通用文字,始于秦末,沿用至三国,标志着古文字时代进入今文字时代。隶书——“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改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后介绍了草书、楷书、行书这些字体。
整个讲座过程中,鲍金华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每种字体的具体特征、历史意义。本次讲座,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跟随这鲍金华老师的步伐,领略了文字发展的浩瀚历史进程,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会更加着重我国汉字的书写,重视中华文化。